“戴森 v 追觅”案何以成为中国对外知识产权工作的一面旗帜
2024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2023年中国法院10大知识产权案件和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
这是在今年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五周年十大影响力案件和100件典型案例之后,再一次对2023年的知识产权工作进行总结。
此时,正值第2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今年也是中国专利法颁布40周年。
可以说,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知识产权工作,在如何处理好涉外相关的知识产权,回应西方国家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关切,同时保障中国企业在崛起过程中的合法利益,找到一条适合于中西方共存、共荣的和平发展之路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也成为各级工作的一个重心。
这一点,从上述评选的典型案例中有关涉外案件的情况,也能看得出。
统计显示,在2023年10大知识产权案件中,涉外案件有2件;在2023年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中,涉外案件有8件;在“五年百大”的100件典型案例中,涉外案件有21件。
而在上述各项评选中,最重要的一个——十大影响力案件的评选中,有3件是涉外案件。
可以说这3起案件连同上述其它评选出来的典型涉外案例,不仅代表了中国最高司法机关在处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最高水准,更是像一面面旗帜,代表了中国对外的知识产权立场和主张。
而在这些总计大约34个涉外案件中,最值得关注,也是最具多方意义的,我认为就是我们今天要深度解析的这个案例——“戴森 v 追觅”的“无线吸尘器”发明专利侵权案,该案位列过去五年中国十大影响力案件。
为什么这个案例,值得仔细研究?
就是因为这个案例融合了中国过去四十年发展历程中,太多中西方知识产权摩擦和碰撞的元素。不仅包括了国外创新企业代表希望中国保护其知识产权的愿景,还有中国后发的初创企业是如何在西方编织严密的知识产权体系下逆势成长,并最终能在中国最高执法机构的调解下,以一个双方都能认可和接受的方式,达成了全球和解。
可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2023年9月,《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新京报》、《光明网》等媒体都对该案进行了报道。报道显示,当事双方的英国戴森公司和中国追觅公司都向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和主审法官发去了感谢信。
这在近年来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中,还不多见。
那么到底这起案件,为何会成为中国对外知识产权工作的一面旗帜,这还要从两家公司的创新故事说起。
01
2017年,大洋彼岸的两个创新基因
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英国戴森电器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发明家。
戴森创建这家公司之初的第一项发明,就是让他一战成名的“双气旋系统”,不过在他成功之前,却经历了5000多次的失败,为此他曾一度濒临破产。
2017年,《纽约时报》在一篇专题报道中将戴森的产品形容为“将技术和工业设计的结合推向极致”,称其为“家用电器行业中的苹果”。
盛极一时的戴森,却在2017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造车!
于是戴森投资20亿英镑,组建了一个400人的研发团队,希望在2020年正式推出一款电动车。
或许这就是创新极客血液里流淌着的那颗永远悸动的心。
而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一个刚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硕士毕业的俞浩,也开始了他的创业故事。
在看到戴森V6吸尘器能够以3000元的高价获得成功之后,俞浩也萌生了自己研发高速马达的想法,因为这与他的专业正好相关。
于是2017年,俞浩带领团队“用造飞机的技术来改进马达”,终于研发出来一款10万转速的高速数字马达。
于是,一个以戴森为榜样的中国初创企业——追觅科技,就此开始了它的新征程。
02
2019年,大战一触即发
“造车不易”,苹果体会到了,于是体面的退出了。
当年的戴森,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因电动车造价太高,为保护公司其他业务,戴森不得不在2019年10月宣布放弃该项目。
就在戴森将精力放在造车而“浪费”了两年多的时间里,远在中国的俞浩却没敢有丝毫懈怠。
2018年,追觅的第一款产品正式投入市场,该无线吸尘器V9取得了上市不到六天就宣告售罄,并录得销售额1500万元的成绩。
到了2019年,追觅的年销售额已达到5亿元。
但这一成绩与当时国内的领头羊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当年科沃斯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53亿元,就连石头科技的销售额也有39亿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初创企业,却也引来了行业标杆戴森的注意。
与詹姆斯·戴森已经共事超过22年的戴森知识产权总监Gill Smith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们自己的经验表明,来自中国的模仿者可以在我们产品上市后5-6个月内就造出仿冒品”。因此,保护戴森的创新成果就成为Gill的主要工作,尤其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中国市场。追觅的快速崛起,显然早已进入了Gill监控的视野。不过,那时的Gill或许忽略了一点:追觅的崛起是依赖于简单的抄袭模仿,还是追觅拥有真正的核心技术?
而这个判断,也将成为戴森未来几年在与追觅的较量中,不得不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03
2020年,近身肉搏
2020年初,戴森率先对追觅发起了攻击。2020年2月,戴森先是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追觅的V10无线吸尘器侵犯了其名为“手持式清洁设备”的中国专利ZL200780027328.0。一个月后,2020年3月,戴森基于同样的专利,又向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追觅的V8,V9无线吸尘器侵权。不仅在中国向追觅主动亮剑,在德国,戴森的狙击行动也在同步进行之中。2020年7月,戴森向追觅的德国经销商发出V9和/或V10真空吸尘器侵犯专利权的警告函,并且要求第三方电商平台亚马逊下架有关产品。要知道,追觅虽然在2019年销售额只有5亿元,但是后来仅一年时间,追觅2020年的销售额超过了20亿元,2021年更是达到40亿元。也就是说,在戴森向追觅发起中国和德国的专利维权主张时,正是追觅市场增长的关键期。一旦相关产品因专利侵权被停止销售,或是被经销商退回,或被亚马逊下架,那对追觅而言都是不能承受之重。这种情况下,企业面临的选择无非两种:要么低头,屈从于国外企业条件,未来逐渐成为国外品牌的廉价代工厂;要么据理力争,展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以牙还牙,用知识产权来解决知识产权的问题。追觅选择了后者。
04
2021年,局势胶着
这场纠纷中,作为初创企业的追觅,没有因为对方是国际巨头,而有所退缩,反而是积极应对,甚至是主动反诉,这成为双方形势出现逆转的关键。从这起案件涉及的各方公开数据来看,追觅主要采取了两个策略。一是追觅在戴森主动进攻方向,采取“防守反击、降低风险”的策略,可以称之为“盾计划”。二是追觅主动出击,以专利侵权为由反诉了戴森,可以称之为“矛计划”。1. 盾计划
2020年5月,追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发起了挑战戴森涉案专利无效的行动。2020年8月,追觅向德国布伦瑞克地区法院提起禁令申请:禁止戴森再向追觅经销商和亚马逊平台声称追觅产品侵犯其专利权(EP2043493B1)。由于德国法院在本案的不侵权审理上速度很快,在2020年底和2021年初结束的一审和二审中,均认定追觅的V9和/或V10真空吸尘器并未侵犯戴森的专利,因此戴森不得向追觅的客户发出追觅产品涉嫌专利侵权的警告函。至此,追觅在非常关键的德国两场案件中,以2:0暂时领先。同一年,双方在中国法院的两起案件也均做出了一审判决。2021年9月,天津三中院做出判决:追觅的V8和V9真空吸尘器未侵犯戴森相关发明专利权,判决驳回戴森的全部诉讼请求。
然而,另一起南京中院的案件中,戴森则成为赢家。南京中院支持了戴森的主张,认为追觅的V10真空吸尘器侵犯了戴森的专利。
至此,双方的总比分变成3:1。
2. 矛计划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追觅在防守取得进展的同时,还主动对戴森发起了进攻。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追觅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向戴森发起了专利侵权指控。
主动出击,也从侧面说明追觅在关键专利储备上是有所准备的。这也是为何初创企业敢于和行业巨头掰手腕的原因,就是一定要有核心技术和能够牵制住竞争对手的专利武器。
从这一点来看,追觅虽然年轻,但是企业贯穿的知识产权战略是得当的,在拥有五六千件专利的戴森面前,也丝毫未落下风。
05
2023年,全球和解
或许正是因为追觅的“两手准备”,打破了戴森试图“速战速决”的预期,反而是让双方的诉讼一下子变成覆盖全球20多起的系列案件。
而一向以知识产权维权硬汉形象示人的戴森,这一次其实并没占到更多便宜,反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对于这一状况,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在审理本案时,看透了双方纠纷的关键,并创造性的调整了案件的审理方向,改裁判为调解。
《人民法院报》在一篇专题报道中曾提到,审理此案的柯胥宁法官看到了一种可能不太乐观的未来,“如果直接就个案做出判决,不仅不能实质性解决双方当事人的矛盾,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产生更多纠纷”。
因此在“和解还是直接裁判”的选择上,柯胥宁法官就和当事双方经历了多次拉锯,反复修改了多个版本的和解协议。但是即使这样,和解的谈判甚至有时直接就走进了死胡同。法官多次在双方放弃的情况下,又重新将其拉回到谈判桌前。
最终,双方终于找到了共识,这也是两家创新型公司的基因使然,它们都认为“自研核心技术才是企业的根本,只有持续技术创新与研发才能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也只有将更多精力投入智能家电行业技术和产品创新、良性有序竞争,才能推动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最终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就像最高人民法院对外报道披露的戴森发去的感谢信中所表示的那样,“贵院的努力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正日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值得其它国家借鉴”、“始终致力于中国市场的发展,因为我们相信中国政府会始终给予坚定不移的支持……这些支持增强了我们的商业信息”。
06
结语
本案之所以入选过去五年中国知识产权十大影响力案例,正是因为这起案件在当前中西方矛盾和冲突频发的大背景下,在西方一直指责中国在知识产权上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的环境下,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做到,既有力保护了西方企业在华的合法权益,又合理保障了中国企业的自主发展空间,同时对外展现了中国司法积极正面形象的一个典型。
1. 展现中国能动司法,营造良好经商环境
正如戴森向最高人民法院发去的感谢信中所表示的那样,相信中国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所做的努力,而这也是所有西方国家企业来华进行投资和贸易最看重的一点。
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当下最急需解决的中国经济与世界贸易相融合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在西方少数国家鼓动脱钩断链的小动作下,中国如何营造良好经商环境,让外资企业放下包袱,相信中国的司法保护,一直都是吸引外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相信本案的示范效应,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像戴森一样,对投资中国市场继续充满信心。
2. 多方共赢才是真赢,中国企业和平崛起
如果客观公正的评价这起案件,可以说,在两家公司双赢的基础上,戴森赢了“面子”,追觅赢了“里子”。
而这起案件,也为中国更多的初创企业如何能够和平崛起,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做到与世界巨头的同等对话,提供了一个标准范例。
首先,本案中,中国法院合理关切了戴森的诉讼主张,维护了其合法权益,巩固了其在高端市场的领导者地位。
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是,本案在中、德两国三地法院判决中,法官都认为追觅产品不侵犯戴森的专利,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戴森的专利布局并非固若金汤,一旦被竞争对手抓住缺陷,整个战局就有可能被逆转。
所以,此时戴森同意和解,也不失为是一种上策。
其次,从追觅的角度,通过一场诉讼,不仅给企业的自主研发实力和知识产权实力做了一次全面体检,更是通过与戴森这样国际巨头的和解,为企业发展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拓展全球市场的机遇。这就像当年抗美援朝一战,为中国奠定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发展环境一样。
这一点,似乎已经体现在追觅的市场表现上了。
2024年1月17日,追觅创始人兼CEO俞浩在内部演讲透露,2019年至2023年,追觅近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其中,2023年追觅海外业务同比增长120%。去年10月,追觅在德国市场取得销售额市场份额第一的成绩,市场份额达到33%。
而支撑这一切的,显然是中国企业对于创新和知识产权的重视。据报道,追觅每年研发费用占比约7%,截至2023年底,追觅科技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达4256件,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206件。
尊重知识产权,投身知识产权,这或许就是中国企业能与世界企业比肩的唯一法宝。
延伸 · 阅读
- 2024-11-13跨境电商海外“爆单”加速 包邮的风吹到了海外
- 2024-11-071
- 2024-11-07成都深业车城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博览会 双十一引爆蓉城
- 2024-11-06守中医之正,创中医之新薛医堂和誉盛堂中医药服务简述
- 2024-11-06分支机构 |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心理行为医学专委会2024中西医结合睡眠心理疾病研讨会
- 2024-11-06分支机构 | 2024年肺部肿瘤规范化诊疗学术沙龙成功举行